近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贵州大学闭幕。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两支参赛队伍在本届赛事中分别斩获主体赛二等奖和“揭榜挂帅”专项赛三等奖。
获奖项目已在多个钢厂应用,为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睹获奖团队风采!
主体赛二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机器视觉的复杂环境下热连轧带钢检测及控制的“无人驾驶”系统
负责人姓名:丁吉杰
负责人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
指导教师:何海楠、王晓晨、杨荃
项目简介:
高精度带钢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其生产过程中的热连轧带钢成型工艺,更是决定带钢产品成材率和质量的“核心命脉”。但目前,这一环节的过程控制还主要依靠人工,不但成材率低危险性高,而且严重制约着整个带钢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自2020年以来,团队积极与一线工人进行实操经验交流,自主设计提出了亚像素边缘带钢全线检测和热连轧多机架协同控制两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带钢在高温水汽环境检测难及高速耦合条件下控制模型应用难的问题。模型实现控制频率50ms,控制精度提升30%;目前已有效应用于马钢、鞍钢两条热轧产线,产品投用后甩尾率降低40%,楔形命中率提升15.6%,全线自动化轧钢率从不到60%提升到90.9%,对实现多机架协同控制,推动热连轧智能产线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揭榜挂帅”专项赛三等奖
项目名称:碳优智控—融合数据驱动的钢铁生产过程优化与碳减排节能智造系统
负责人姓名:陈德盛
负责人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
指导教师:邵健、赵剑威、徐冬
项目简介:
团队开发了钢铁交互服务系统,通过数据字典、知识图谱等功能,对钢铁生产全过程中的全部数据进行信息整合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全流程、全时空的数据搜索;团队还研发了能源管控系统;实现了能源动态实时监测、炉温控制、能耗预测以及能耗分析,实现生产能耗的精准分析对比,对能耗水平进行评估,对能消异常原因进行追溯,为节能优化的闭环管理提供支撑和依据;同时也研发了质量管控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质量评价、质量分析、质量预测等功能,成功降低废钢率;最后,通过生产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映射,将无形的数据可视化展示出来。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的创业交流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挑战杯”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工研院将继续传承“钢铁摇篮”“求实鼎新”的红色基因,弘扬“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