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北科工研一直坚持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本次共有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牵头一等奖2项,参与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彰显了北科工研在金属轧制及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优异成绩和高效轧制智能制造国家队担当。
获奖名单
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面向特钢热加工过程的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 |
邵健、肖雄、 宋勇、张学军、 陈丹 |
北京科技大学,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北京金恒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等 |
宽幅高品质中高碳钢带的高效生产关键核心技术 |
孙文权、 刘超、 江海涛、 田世伟、 何杨、刘涛 |
北京科技大学、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 |
一等奖 |
极薄高强带材二十辊精密轧制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 |
杨庭松、 孙文权 |
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燕山大学、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钢铁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广西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江西新钢南方新材料有限公司 |
特等 |
先进高强钢智能矫平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 |
孙友昭 |
武汉科技大学、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研新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汉大学 |
一等 |
涟钢高品质薄规格钢板热处理产线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与实践 |
宗胜悦、吴昆鹏 |
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冶南方(武汉)热工有限公司、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等 |
热连轧高强钢品规快速过渡与稳定轧制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开发 |
姚驰寰 |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等 |
长寿命大型铝电解槽外壳用钢板的研发与应用 |
程磊 |
北京科技大学、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理工大学、沈阳锦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三等 |
超高强马氏体钢低内应力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以硅钢为代表的特钢轧制 |
何安瑞 |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河钢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三等 |
以硅钢为代表的特钢轧制模型及控制优化改进与数字化应用研究 |
无 |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三等 |
获奖项目介绍
面向特钢热加工过程的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
工程技术研究院邵健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面向特钢热加工过程的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 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特钢热加工中长期存在复杂场景下精准物料跟踪难、动态工况下多炉型温度控制与能效管理差、面向多目标最优的多工序排产能力弱、工况不确定下质量问题多。针对以上难题,项目团队研发了物料精准跟踪与异常容错技术、多炉型温度智能与能效管控技术、多扰动下以成本和质量为目标的智能化建模技术,实现特钢热加工过程高效、智能化生产。依托研究成果,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 项(已授权10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9 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5 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4 项。项目成功应用于大冶特钢、马钢交材、抚顺特钢等8 家单位,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02 亿元。
宽幅高品质中高碳钢带的高效生产关键核心技术
工程技术研究院孙文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宽幅高品质中高碳钢带的高效生产关键核心技术”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目前高品质中高碳钢带生产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依托于大型钢铁企业宽幅板带轧机已有装备,围绕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难题,研究宽幅大断面中高碳钢组织缺陷控制关键技术、宽幅高强中高碳钢带高精度与高效轧制技术、数智化柔性制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并取得突破。依托研究成果,授权发明专利48项,形成了国家和行业标准6项,获软件著作权19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63篇。成果已在新钢、涟钢、宝武、酒钢等企业应用,成功开发了X32、SK2、D6A等高端产品,近三年相关联合研发单位取得直接经济效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