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效轧制新技术论坛(2016)于10月26日在我校逸夫科技馆召开。中国工程院
王一德院士,谢建新院士,毛新平院士,胡正寰院士,教育部科技司董维国处长,太原理工大学黄庆学校长,燕山大学刘宏民校长以及来自全国近百家钢铁企业和友好合作单位的代表齐聚我校,与张欣欣校长,吴爱祥副校长以及职能部处负责人,轧制中心老领导、老同志,校友代表,工程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共200余人共同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轧制中心主任
何安瑞研究员主持。
张欣欣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向出席会议的新老
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各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向给予轧制中心发展和支持的企业、合作伙伴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说,国家建设工程中心的定位就是要强调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化。二十年来,轧制中心高举国产化旗帜,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在自己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把国外产品的售价拉下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改造甚至全面替代了外国公司的系统,为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十年前,学校整合了不同的专业集中到轧制中心的旗下,协同创新,谋大事,承接了很多大型项目,在行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发展了众多的合作伙伴。这也为学校联合其他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请“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欣欣希望轧制中心继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好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浪潮中展现技术水平,展示精神风貌。
教育部科技司董维国处长致辞。他充分肯定轧制中心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国产化、为行业升级改造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希望轧制中心高举创新创业的旗帜,为冶金行业的转型发展作出更多的成就。
工程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一德院士回顾了他与轧制中心的历史渊源。他希望轧制中心要继续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理顺机制体制、明确行业目标,凝心聚力,加速发展,开启二次创业之路,迎接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合作单位代表天津电气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周锋、轧制中心第二任主任
唐荻教授分别致辞。会上,轧制中心成立了新一届
专家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
王一德院士为主任委员,谢建新院士、毛新平院士为副主任委员。副校长吴爱祥为新一届专家委员颁发了聘书。学生代表向为轧制中心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老教授献花。
二十年来
轧制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工程推广和转化的良好的机制体制,在业界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轧制中心特色鲜明,通过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集成和工程化,并迅速转移推广到企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竞争力。国内新建及改造的20余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线成套自动化系统采取了轧制中心的自主研发系统,占全部国产化系统的70%以上;宽幅不锈钢热连轧国产化自动化成套系统几乎全部由轧制中心承担。该自动化系统国产化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每年为企业创造上百亿经济效益。二十年来
轧制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多学科优势,全流程特色的团队化发展道路。有效整合了校内外优势研究力量,涉及冶金、材料、机械、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始终坚持团队化的运作模式,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品种研发作为轧制中心优势研发方向之一,一直坚持为企业提供从冶炼、连铸到轧制的全流程工艺技术服务,其中的汽车用钢开发,已经为国内80%以上生产汽车板的企业的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升品种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年来
轧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并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各类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2012年轧制中心在国家发改委“纪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20周年”的表彰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最高荣誉——“杰出贡献奖”,在全国130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列前茅!轧制中心提升了学校在整个行业中的影响力,为学校的科研合同和科研经费的增长做了很大的贡献,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较大的支撑,在学校申请“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中心”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接下来的高效轧制新技术论坛上,中国金属协会秘书长赵沛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徐金梧教授分别就“钢铁行业态势及未来发展”、“数控一代冶金装备研制”、“智能制造——钢铁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作了主题报告。随后,来自我校和兄弟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分别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专题报告。 据悉,为纪念轧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工程技术研究院还组织编著出版了一套7册的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技术》丛书,总字数344万;并举办了“我与轧制中心共成长”二十年历史回顾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