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柴葳)“有一种液化石油气船,对用钢的要求特别高,要求钢板能承受零下196度的低温。这种钢的价格高达每吨6万元,远远高于普通钢材。类似这样的技术引来众多企业要求合作,合同一个接一个,忙都忙不过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院长
唐荻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金融危机导致钢铁生产的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唐荻深刻感受到钢铁行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转型的热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技术源头应该在高校。在技术层面上,高校应该引领行业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说。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通过与相关领域企业开展多渠道、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在为钢铁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正处于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改善进程中的我国钢铁工业铸就了一颗“科技芯”。
据了解,作为世界第一钢产量大国,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大于世界排名第二位至第十位的国家的总和,但是我国只是钢铁大国,而非钢铁强国。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研发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使得一方面我国缺乏高附加值钢材的生产技术经验和专利,特种钢材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也给资源、能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面对金融危机,钢铁企业纷纷开始追求自主创新,对前沿技术的需求增大。”徐金梧说。对北科大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充产能的合作项目很少,但研发型项目数量明显增加。春节至今,我们已经和企业签订了百万元的高附加值项目。”
唐荻的“头衔”本身就体现着产学研合作中从科研、工程到企业的连通,他既是北科大冶金工程研究院院长、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些机构的办公地点都集中在一幢并不显眼的小楼里。
推开楼门,迎面的墙上挂着“首钢—科大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鞍钢—科大冶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牌匾。自2005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北科大签署“关于建立冶金技术研发中心的协议”开始,北科大正式揭开了与四大钢铁企业新一轮战略合作的序幕。“我们和国内四大钢铁企业都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合作方式略有不同,和首钢的合作模式最为成熟。”
唐荻说。
在首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北科大的10名教师与首钢派来的16名研究人员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双方互设办公室,针对汽车用钢技术开展研发,3年为一个合作周期,首钢每年投入500万元的研发经费。“通过联合研发,3年实现了首钢汽车钢板进入10个汽车生产企业、月产数千吨的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合作,要达到这个目标一般要用10年。”
唐荻说,以前国外热连轧机的报价是我国的10倍,现在我国这方面的关键技术大幅提升,国外的报价大幅下降了七成多。
一头连接着四大钢铁企业,一头连接着钢铁行业的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既让高校科研实现了与市场的接轨,也大大缩短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周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让企业从产学研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北科大为马鞍山钢铁集团研发用于西气东输的X80管线钢,要求特别高。但从实验室到工厂,别人要用上一两年,北科大只用了一个月。
在这种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下,北科大还积极拓展省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自2001年以来,北科大与广东省的广钢、珠钢、韶钢等钢铁冶金企业合作取得的技术成果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6年,北科大先后与广东省合作成立了行业发展平台、高技术研发平台、应用型研发平台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平台4个平台。
“我们和鞍钢的合作,2个合同、8个项目,2000万元的合同金额,这么大的额度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从点对点到面对面,如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能体现学校的行为与企业的需求。”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谢建新说。创新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突破了学科、人员、资源的限制,使得高校科研更具行业引领性、前沿性,更加导向国家重大需求与自主创新。
“高校科研要有储备,口袋里要有东西,企业需要什么,掏出来就有了!”徐金梧表示,行业院校的发展要面向整个行业的企业,重大科研研发方向来源于企业,同时科研起点要高于企业、先于企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2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