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English

中国青年报:高校正成为国家发展的“科技引擎”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高校,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局部署下,高校积极发挥蕴藏着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和科技创新基地的作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的主动性更强了 
    北京科技大学工研院有个活动室,以往每到中午,都会有十几个人在里面打乒乓球。 
    “将近半年没看到这种情形了。”工研院院长唐荻很感慨,半年来,研究院的办公室空空荡荡,100多名工作人员经常来的只有二十几人。 
    “剩下80%的人都在外面做项目,五六个月泡在现场是常有的事情。”唐荻说,“2005年研究院成立以来,这半年是我们最忙的半年。” 
    去年全球暴发金融危机以后,钢铁行业遭遇重创。与钢铁行业密切相关的北京科技大学也受到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说,面临新挑战最明显的是科研项目,原来的大项目,例如新企业的工程转化等,明显减少了。
    徐金梧走访了不少钢铁企业,了解钢铁企业的需求。他对企业说,东北有句俗话叫“猫冬”,现在正逢钢铁企业的严冬,你们不能“猫冬”闲着,必须重新调整战略定位,研究新技术如何应用到企业,为开春做准备。 
    企业也有同样的感觉:对前沿技术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了。 
    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员说,过去一说起钢铁企业,有个形象的比喻——“印钞机”:1吨钢纯赚1000元,两分钟生产40吨钢,就是4万元。钢铁企业在销售形势好的时候,忙着搞生产,相对忽视了新品种的研究。现在大形势不好,竞争激烈,低附加值的产品难以有市场。企业也意识到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就难有立足之地。 
    几年前,唐荻找到一家钢铁企业谈科研合作,费了不少口舌,企业破例给了一个200万元的“大单”。半年后,产品研制成功。第二年,这家企业年产一半以上的产品都是这个新品种,当年产量五六十万吨,1吨纯赚1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企业第二年毫不犹豫地给了200万元,支持研究新品种。 
    今年春节后到现在,找到唐荻谈科技项目合作的企业就有七八家,两三个月签了六七百万元的项目,而以往,六七百万元是一年的项目经费总和。 
    “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过去谈科研项目是学校主动,现在,换成企业更主动了。”唐荻说。 

    高校帮助企业提高竞争生存能力 
    长期以来,徐金梧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钢铁企业最核心技术应该掌握在什么人手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创新的源头在高校。所以,高校应该引领行业创业。”他说。 
    2005年,首钢总公司与北科大组建“首钢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首钢把与汽车用钢有关的项目全部交给这个中心,首钢与北科大互派工作人员,不分彼此,在研发阶段,大家都泡在学校,到试验阶段,全都跑到首钢。 
    唐荻说,1982年到1992年自己一直在做汽车用钢,可10年的研究没有这1年研究出的东西多,单是第一年的合作就出了48份报告。去年年底,首钢的汽车板进入10个汽车生产企业,月产数千吨。而同样的产品,国内另一家大钢铁公司用了10年的时间才达到这个进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