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 | 杨荃老师
严谨治学 甘为人梯
编者按:
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展现了我校教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关爱学生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大先生”的深切情怀和感人故事,引导广大教师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工程技术研究院杨荃
1.育人故事
两封推荐信——工厂为师
自从杨老师1982年从迈进北京钢铁学院大门那天起,就被“魏、柯、肖”和老一辈钢铁追梦人的故事所感动。1984年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庆祝游行,杨老师和班里几个同学在科教方阵第一排,举起了“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横幅。1986年杨老师以冶金机械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研,一年后,杨老师找导师陈先霖教授申请提前攻博,杨老师的导师说:“我的课题都来自钢厂,你尽快去现场实习。”1988年,杨老师揣着导师的两封推荐信开启“追梦”,一封信是给武钢的车间主任,一封信是宝钢的技术科长,杨老师通过他们又接触到工厂、工人、设备和技术,通过深入实际,杨老师解决了轧辊磨床仿形凸轮的设计问题,成了武钢冷轧厂人见人爱的“荣誉职工”。
1994年,杨老师成为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一名后来者,杨老师也对学生说,工厂确实可以为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源于杨老师导师陈先霖创建的“板带轧机研究室”,是最早将科研选题面向工业生产第一线、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团队之一。1999年9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专题《杨荃:为钢铁强国奋争》,介绍了杨老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的事迹。
一种原创性——不唯权威
宽带钢热连轧机是轧钢设备的典型代表,一条线每年最大产能 600 万吨,最高轧制速度每秒20多米,是超大规模制造精品的流程工业生产线,产品精度达到微米级,技术要求极高。热轧过程板形生成和演变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若板形质量异议频发,则产品不具市场竞争力。板形做为板带产品的核心质量指标,国际著名公司均以其板形标志性成果为设备命名,如德国西马克的CVC轧机和日本三菱的PC轧机。这些权威傲视全球,垄断板形核心诀窍,数学模型和控制系统价格昂贵,一味重复引进,“卡脖子”风险严峻。
2000年新世纪伊始,轧钢界诞生了一座里程碑,鞍钢1700热连轧翻新改造投产了,满载着钢铁追梦人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欢欣。在孙一康教授和刘玠院士的统领下,热连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全部自主集成!其中让杨老师很自豪的是,杨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从机械工程领域, 跨界到材料加工和控制工程领域,将陈先霖原创的辊形技术原理,通过设计编制调试,确立了自主产权的核心工艺软件,得到工业化验证,在热连轧产线发挥了关键作用。
初探智能化——后来居上
2015年,当了20多年研究生导师的杨老师,培养的学生不乏教授、总工、优秀公务员和自主创业明星。51岁的杨老师赴美国西北大学访学,开拓新方向。板带产品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内部缺陷、表面形貌、外观尺寸和运行稳定性决定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迫切需要寻求各种在线实时测控技术。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被中国的发展所证明。
为适应发展需求,杨老师的学术梯队从机械工程跨界到仪器科学与技术,吸引着更多的年轻学生追梦人,续写着数字孪生3D可视化、在线无损检测与控制和智能无人化未来梦工厂的新篇章。2019年10月,科技部举办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发展培训班于在南京开班。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推荐,杨老师出席交流发言,分享着从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体会:“钢铁需要青年才俊的异军突起,承担起智能制造数据知识库、产品发明家、方案设计师和项目施工队的历史重任。”
例如杨老师的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北科工研”,智能制造团队呈现“80后”领军,“90后”突前的大势所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板带生产和钢管生产智慧工厂建设急需的高端人才,“北科工研”承接的智慧产线接连问世,业内人士无不感受到现实中的集中远控和协同运维之瑰丽。美好愿景下的未来钢铁生产,更指望新人辈出,创意无限。“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驱动发展,永远引领一代又一代钢铁追梦人。
2.个人简介
杨荃,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祖籍山东单县,汉族,无党派人士,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第七届、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五届、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机械工程)、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1982年9月至1986年8月,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学生,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1987年12月提前攻博,1992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199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3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0 年成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至2023年累计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00人。2017年开始担任本科生导师,已指导本科生20多人。2022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八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
杨老师的主要获奖项目有:1991年“宽带钢轧机辊型和板形的研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宽带钢轧机变接触长度(VCL)支持辊与板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年“武钢 HC 轧机引进技术的功能完善与改进”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度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1997年获“全国冶金系统优秀科技青年称号”,2002年“鞍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ASP)生产工艺技术”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7年“鞍钢 ASP 新机型及板形综合控制技术开发”获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2007年“宽带钢热连轧机机型及板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一种连续变凸度工作辊及利用其进行的板形控制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2010年“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宽带钢热连轧自由规程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写在最后
在2022年我校70周年校庆之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和“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杨老师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激动,这不就是对陈先霖、孙一康大师的最高赞誉吗?因此杨老师也更有信心,沿着这条路走,带好学生。
严谨治学 立德树人
甘为人梯 助力成长
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展现了我校教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关爱学生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大先生”的深切情怀和感人故事,引导广大教师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