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 - 工研动态
新华社:北京科技大学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引领行业创新
发布时间:2009-5-4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建校,初衷是为解放以后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学校原隶属于冶金部,1998年划转教育部直属。作为一所原行业所属的院校,在1998年划转教育部直属后,学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思和艰难的抉择,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比如办学规模和学科分布受到制约、办学定位受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学校认真总结了自身的办学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学校的办学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以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探索一条可持久发展的办学途径。特别是2004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充分认识到,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水平、看优势、看特色,一所高校应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优势,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坚持自己的办学优势,把特色学科办得更强、更好;学校今后必须抓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向国家和行业重要战略需求,在特色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上,早作谋划、早作部署。 
    如何发挥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作用,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在行业中一直是与国有研究院所并列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在解决钢铁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也深知肩负着支持创建国家钢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历史责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原行业所属的科研院所改制后,从事行业基础性研究、创新性研究以及共性技术研发的实力有所弱化,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的功能与作用淡化,使得行业共性、关键、创新技术的研发出现暂时的缺位,这种暂时的空缺为原行业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自己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以战略眼光研究行业科技长远发展,更多地承担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进步的重任,成为北京科技大学新一届领导集体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学校分析了摆在面前的机遇与挑战,把凝炼研究方向,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当作一项重要课题。认为,行业高校要在特色上做文章,为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作贡献;要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变到强调技术的集成和成套,在继承基础上为行业服务;要抓住机遇,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整合学科优势,打造行业的创新平台,促进联合共建,坚持有特色行业高校发展之路。 
    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空前机遇与前提 
    我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我国是钢铁大国而非钢铁强国。究其根源,在于整个行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研发能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此造成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缺乏高附加值钢材的生产技术经验和专利,特别是特种钢材还不能自给,必须大量进口高附加值的钢材,同时大量生产低附加值、质量差的产品。另一方面,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给我国的资源、能源以及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生产模式,势必会加快资源的枯竭速度,造成沉重的环境负荷和生态包袱,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2005年5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新的钢铁政策明确提出,我国钢铁工业今后的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把钢铁产业发展成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钢铁新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由大变强的发展新阶段。国家钢铁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时代已经结束,总能力过剩的时代已经来临,钢铁行业面临着企业整合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对于北京科技大学而言,这一挑战就是机遇。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以钢铁行业为特色的高校,不仅有能力、有条件,更有责任、有义务在钢铁新政的落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形势促使我们就北京科技大学如何发挥科研优势,如何与钢铁企业一道打造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等问题进行思考。校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以冶金、材料学科为办学特色,以构筑国际著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为核心,以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教育科研中心和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作为发展战略目标,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盯住三项国家需求,整合资源,组建冶金工程研究院 
    经过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深度剖析,学校认为,目前国际钢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为:①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钢铁制造流程向连续、紧凑和高效化发展,为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制造流程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②大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钢铁工业的整体水平;③资源、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已在国际上得到相当的重视,钢铁企业普遍关注与社会、环境友好,并向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方向发展。21世纪的中国钢铁工业要跟上国际形势,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实现新型工业化,通过科技进步,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学校认为,目前应当下大力气,重点抓住三项国家重要需求:第一,钢铁新流程、新技术研究。迫切需要通过新流程和创新技术来解决目前钢铁行业对资源、环保、能源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第二,重大工程材料结构安全服役行为研究。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国家重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如何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可靠、高效长寿的运行,已成为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需求。第三,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友好的新技术。面对这三项国家重要需求,必须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交叉、集成和研究资源的全面整合,转变原来单兵游勇的科研状态,形成集团军力量,通过整合锻造深厚“内功”,以适应钢铁工业的技术集成性需要。基于这样的考虑,经过一系列酝酿和组织,学校于2005年组建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冶金工程研究院。 
    冶金工程研究院瞄准新型工业化目标以及国际钢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以提升为冶金行业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的,以矿产资源、冶金、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为主线,以学校的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冶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鞍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等校内外两种资源为基础,有效地整合了冶金、材料、机械、信息等等多种学科领域和校内外优势的研究力量。形成了以资源整合、学科交叉为发展目标,技术集成、工程化研究为主要功能,以冶金前沿技术研发、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方向,以构建市场需求竞争机制、大型项目整合机制、以人为本激励机制为体制创新目标,以形成人员交流平台、研究开发平台、性能检测平台为主要特色的指导原则。 
    冶金工程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对校内钢铁冶金工艺领域研发资源的整合和合理调配,借助国家以及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瞄准冶金技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注重成套技术集成、关键工艺装备开发,建成世界一流的、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形成能够对钢铁冶金领域重要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的研究平台,将工程化成果向设计院和钢铁企业转化,并计划通过5-10年的建设与发展,使冶金工程研究院成为我国冶金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基地、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成套技术及其工程化的转化地,成为国际著名的冶金科技研究中心。 
    冶金工程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在科研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力作,而且在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向整体、交叉、实用的方向发展,提高学校科技工作为行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引领冶金材料学科优势,全面为冶金企业提供高水平、集成化和实用化技术,以及对学校的整体科技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冶金工程研究院已经成为与北京科技大学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科技合作的主角,在配合学校与国内大型冶金企业新一轮的战略合作,推动学校与冶金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向着纵深、整体、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冶金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科技工作体制和科研合作模式的界限,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其一,在过去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以教授个人为主体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单打独斗”的结果是,只能承接一些小项目,解决企业生产流程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冶金工程院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转变为以多学科、多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克服了原来科研创新中存在的研究目标分散,人员流动性大的弱点,实现了三个稳定:研究方向相对稳定,团队人员相对稳定、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其二,多年来,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往往都是企业提出需求,学校被动应战,这使学校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而冶金工程研究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为其确立了这样一个定位:要成为一个能够对钢铁冶金领域重要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的研究平台,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注重成套技术集成、关键工艺装备开发,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来源:新华社2009-5-2 

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